冰城往事

作者:陆明恒 发布时间:2017年1月11日 点击数:25352

   

    我与冰城哈尔滨有着一份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常常令我深陷在一种追忆的渐行渐远的岁月烟尘之中。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种情结越发的充实甜蜜,让我的人生充满了喜悦和欢乐。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作,我的家就住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地质队家属大院。那时候,父亲是地质队的技术员,他经常去省地质局检测和修理仪器。不知是出于溺爱还是什么原因,父亲每次去哈尔滨总是要带上我。可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与哈尔滨便结下了这不解之缘。

     我对哈尔滨的印象是渐进性的,儿时的印象充满了神秘感,那别样的欧式建筑,那中央大街路面上的每一块“面包石”,道里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悠远的钟声,马迭尔冰棒那甜美的诱惑,这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深入了我的骨髓,这刻骨铭心的记忆,伴我走过了童年,也打开了我对哈尔滨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忆之窗。

   1981年,我从齐齐哈尔市劳动局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作。也和我父亲一样,因工作性质和需要等原因,从此我也有了很多的机会去哈尔滨,而且每次去哈尔滨,住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至于其中是什么原因?我想,一方面和我儿时喜欢吃马迭尔冰棒还有那周边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那就是被儿时听过父亲讲过的一则故事吸引的结果。

    记得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父亲再一次带我去哈尔滨玩,我们入住马迭尔宾馆的时候,我惊奇的问父亲:“爹,咱为啥每次来哈尔滨都住在这里呀?”父亲看了看我:“你不觉得这里的出行很方便吗?这里离中央书店和松花江都很近。还有,这个马迭尔宾馆几乎和哈尔滨有着一样的沧桑身世。我告诉你,这儿最早的老板是一位经营有方,早年间在哈尔滨颇有影响的俄籍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他开银行,建教堂,建音乐学校和俄语文化学校,他做了很多好事,可惜在1933年,他的小儿子从巴黎音乐学院刚毕业来哈尔滨就被日本宪兵绑架并惨遭杀害,最后他含泪离开了这个城市,但他为哈尔滨做出的巨大贡献,哈尔滨人乃至全中国人是铭记在心的。”父亲讲的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这也让我对马迭尔宾馆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的同时,也对犹太人留下了一种新奇的印象。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要一有机会来哈尔滨办事,我都会像鱼入大海一样四处去游玩,去学习考察。我先后参观了哈尔滨所有的各式教堂、音乐学校及那些有代表性的欧式风格的建筑群落。了解了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那些白俄投机商人早期在哈尔滨的开发过程中的一些肆意掠取资源的活动情况。在参观哈尔滨由犹太人开办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时,我从该校的馆藏和壁画及资料中,进一步了解了关于中国人和犹太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我惊奇的发现,犹太人居然占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22%,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政治家马克思、拉宾、基辛格等杰出人物均出自这个堪为少数的人群之中。

    循着历史的痕迹,我对哈尔滨这座城市蕴藏的人文奇迹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好奇之心,由此而引发的任何有关哈尔滨的奇闻异事都会强烈的吸引我。有一次,我读迟子建的《晚安玫瑰》,书中讲述了在哈尔滨的霁虹桥下,住着一位孤独的80多岁的俄籍犹太人古莲娜老妇人。老人年轻时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苏联外交官,苏联红军回国后,他俩失去了联系。时间像流水一样慢慢地流过,她的黑发变成了白发,她孤独地住在霁虹桥下,苦苦地等她那位心爱的人回来。我不只一次地来过这个地方,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依旧像那位老妇人一样,殷殷地期盼着她们的团圆。

    我喜欢哈尔滨,喜欢它的那种文化感觉。为了弄清犹太人为什么喜欢大卫星(六角星)?为什么为敬重的人送葬时要献上白色的鹅卵石?我不辞路途遥远,费了很大的周折,于2014年11月3日,去了一趟离哈尔滨城区有数十公里的皇山墓地。

    那是一片十分荒凉的土沙岗,西沉的落日伴着瑟瑟的寒风,几只暮鸦低空掠过,留下一阵清冽的叫声。

    我独自一人怯怯前行,先穿过东侧一片东正教徒的墓地,然后来到西边的犹太人的墓地,在这里安息着677位犹太人的亡魂。漂泊的灵魂静卧在异国他乡,虔诚的信仰、独有的文化弥漫在整个陵园。带给人类智慧的民族必有更好的未来。犹太精神永存!及近,我发现有一位老者在一个墓穴旁用竹耙清理那些干枯的杂草。我走上前问道:

    “老人家,您在这做什么呀?”

    “我在清理墓道。”他头也不抬地回答我。

    “您能告诉我,犹太人的重要建筑为什么喜欢用六角星做装饰?为什么给自己尊敬的人送葬要献上一些白色的鹅卵石?”我说完,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这位老者。

    “年轻人,我告诉你,你说的那个六角星,我们尊称大卫星,是以色列的前国王大卫,他用生命保卫了这个国家,人民用天上的六角星来纪念他,那也是以色列国的国徽。至于给死去的人献上白色的鹅卵石,那是在搭建生者和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因为我们相信,这种白色的石头有通灵的作用。”

    我离开了皇山墓地,在后来的岁月当中,我继续在这座日新月异的,我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哈尔滨当中去寻觅,去丰富我的人生之旅。

    后来,我离开了地质队,考取了司法公证员的资格证书,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并担任昂昂溪区的支部主委,先后在昂昂溪区司法局、档案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任职。可能是因为工作紧张的关系,我渐渐的去哈尔滨的机会少了,但只要一有去哈尔滨的机会,我还是要去中央大街,去住马迭尔宾馆,还是要去吃马迭尔冰棒,还是要去光顾中央书店和听一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还是要去看一看那些久违了的欧式建筑群落。

    2015年的冬天,我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在治疗过程中,我的两位朋友知道我与哈尔滨有不解之情缘,他们邀请我去哈尔滨大剧院看俄罗斯芭蕾舞剧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欣然前往。这次虽然没能入住马迭尔宾馆,但还是去中央大街吃了马迭尔冰棒,然后再到中央书店腻了半天的时间。当我和朋友们漫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广场上的时候,那时的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重病在身的人。黄昏来临,我们驱车赶到松北哈尔滨大剧院,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哈尔滨大剧院的伟岸身躯。那半卧螺旋式的造型,远看像一艘硕大而美丽的游艇,近看则酷似一个珍贵的碧玉般的海螺,散落在松花江的一侧。衬着哈尔滨夜景中的霓虹灯璀璨的光,我惊诧于哈尔滨的发展之快、之美,这恰与我那些尘封中的记忆相得益彰。

    观看完俄罗斯芭蕾舞剧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置身于哈尔滨大剧院的广场之上,面对眼前硕大精美的建筑,我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但又是那么充实。我心里依然激荡着《天鹅湖》的舞曲,我仿佛听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远远的从江的那边传来,这种声音仿佛从我心里响起。哦!这就是哈尔滨!这就是时代的钟声!这就是我想要的北方天地中的文化感觉……